我有三刀

醒醒,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!!

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个周末都会去书店逛一圈,看看有什么新书,或者有什么畅销书,以此来判断大家都在读什么。然后逐渐地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经管类的书大多带有“互联网”、“华为”、“马云”、“腾讯”、“谷歌”、“小米”、“电商”等等字眼,翻了几本,内容大概都是鼓吹互联网东风,大同小异,像什么学习小米的营销、如何淘宝开店、利用大数据等等,诸如此类。
也确实,时代变了。

“1978年11月27日,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,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,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,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《人民日报》,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。”这是摘抄自吴晓波的《激荡三十年》的一段话。当时的场景距离现在近40年了,对应如今,大部分人应该是这样:9点按时上班,先从咖啡机取一杯咖啡,然后打开邮箱查阅最新的工作邮件,闲暇之余刷刷新闻网页,空的时候可能一个上午都在刷微博中度过。

在另一个位面,一大波土豪暴发户开始洗白,自称风险投资人,借口国家对民间资本的合法化(其实是国家需要用你们的资本带动实业,又不希望银行赔钱,这些个傻x),然后合伙集资开起了高利贷公司,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,什么p2p啊,b2c啊说起来是一套一套的。另外几个可能跟土豪关系不错的,开起了创业咖啡馆,专门提供这帮人在那谈生意。玩法高级的,成立创业公司孵化器,建了一栋楼,当起了房地产商,说是吸引投资人带动本土经济发展。

时代变了,风气也变了。有些人总想着一夜成名,于是又有另一波人出现了,在网上秀脸秀肉卖唱卖萌,这叫网红经济。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,动不动谈互联网思维,说哪家公司几个人融到了几百万美刀,哪家公司马上要上市了,觉得一切都很容易,理所应当。

大家都说这是互联网思维。相对于传统行业,无非是不需要到处跑业务,把产品放到网上卖;营销广告在网上一登,更方便有效,用上几句网络用语来博眼球。所以互联网思维,就是一个工具、手段。相较于以前这个手段成本低、收效高、覆盖广、影响大。但是都有一个基础,那就是你的产品要足够好。像雷军这种天才人物还不是要埋头研究产品。你把螺丝螺帽放网上卖能赚到什么?

昨天去看了《内心引力》这部小众的纪实电影,讲述了7个人的创业故事,看的我几次热泪盈眶。不谈电影本身如何,印象最深的是在云南种了一辈子咖啡豆的张老大,风趣幽默的他,在谈起用十年的时间培育的咖啡种被一场霜压没了的往事时,久久沉默不语,却最后吐出几个字,“咖啡,我的梦”。这才是值得尊敬,也该是当下最缺少的精神。
别太沉迷吹嘘互联网,遵从内心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我希望未来听到的谈论的是关于“专注”、“平等”、“共享”、“开放”。